孟臣姓惠,是從聽泉山館珍藏的白砂大壺中得知的,根據(jù)是此壺底款有“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制”楷書十一字。
?孟臣大約為明萬歷至清康熙年間著名壺藝名家,以擅制小壺馳名于世,小壺造型精妙、簡潔洗練、移人心目,色多朱紫,后世稱為“孟臣壺”。
壺式有圓有扁,有高身、平肩,梨形壺、水平壺等是孟臣壺的經(jīng)典代表。尤以所制梨形壺最具影響。據(jù)說安妮皇后在定制銀質(zhì)茶具時,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。
孟臣壺是宜興紫砂工夫茶壺的代表,是工夫茶壺的代名詞。它是宜興陶文化與工夫茶文化,相互交融激蕩的壯闊史詩。在閩南一帶因講究功夫茶具,流傳“壺必孟臣,杯必若深”,所以也有人把水平壺稱為孟臣壺。
?
我國廣東潮汕地區(qū)和福建閩南地區(qū)流行喝功夫茶。喝功夫茶時,先在小茶壺內(nèi)放足茶葉,注入溫度適宜的開水,合上蓋,再把茶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(nèi),用沸水澆淋壺面,這樣泡出來的茶才能釋放出茶的真滋味。與此同時,小茶壺浸潤在熱水中,端正平穩(wěn),不斜不倒,故得名“水平壺”。
孟臣壺是流傳最廣、傳播最遠的紫砂壺。它不僅風(fēng)靡南國,宜興陶人、潮汕拉坯匠人都署孟臣款。上下有清三百年,縱橫閩粵五百里。而且早在明末清初之際,就已經(jīng)遠銷南洋、日本、歐洲。
在惠孟臣死后三百多年?,許多有“孟臣”款的小壺仍在不斷出現(xiàn) ,且不限于宜興一地。我們今天所見的除了傳世的孟臣壺真器和清代的仿造品外?,大都為閩南地區(qū)就地取材手拉胚燒制而成 ,并非宜興紫砂器。
各種孟臣款
后人冒名仿造的贗品之多,時間連續(xù)之長,這在明清紫砂壺傳世名作中是處于領(lǐng)先地位的。因此“孟臣壺”就成為紫砂名壺鑒別上最難斷代的一種壺。